苏州山明水秀,园林毗连,艺术创作非常活跃,是吴派绘画中心,那里不仅聚集了众多士大夫文人书画家,也有许多职业画家与画工。年画制作风格却有着根本不同,山塘一带画铺以手绘见长,而桃花坞所产则以刻版为精,那时两处加起来年画年产近百万张,深受广大百姓喜爱,营销徧布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数省,成为年节不可缺的张贴饰品,足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相埒。
清初在艺术形式上的积极革新,在桃花坞年画上也带有印记,如在构图、透视、明暗关系上,吸收了西方表现手法,出现了「凹凸丹青法」、「焦点透视法」,并运用铜版画中的线来表现明暗层次,故在一部分木刻年画上也标明「仿太西笔法」的字样。由於民间画师在那个时期,敢於打破陈规创发新格,有的画还远销到国外南洋等地,後期据说被人带去日本,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产生过影响,此说虽有待於实物及文献考证,但浮世绘的木版雕刻与套印上,与桃花坞的年画制作确有异曲同工。
清代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苏州虎丘、山塘一带遭到破坏,年画铺的版片付之一炬,只有几家後来勉强开业,然已失去昔日的盛况。光绪年间,上海老校场有专门代销桃花坞年画的店铺「老文仪」,由於生意好,也尝试自已刻印,并请上海画师吴友如等为之绘稿,印成後又批回苏州销售。这些年画除保留桃花坞特色外,还掺入了石印风格。
如今江苏墙体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九月,我以上海民间文艺家的身份参加了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开幕式,在展厅我亲眼目睹了上海朵云轩「镂象於木,印之素纸」的传统木版水印技艺,而且自已还动手拓印了彩色桃花坞年画,师傅特别强调,印制作品要细腻秀雅、古逸苍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忆起前几年去苏州桃花坞社,见到一批传统作品,以及中年画家的新创作作品,不知近况如何?祝愿桃花坞盛世年开遍永不凋落的桃花。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带着浓郁川西韵味的年画村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将带动2000余人加入年画产业,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