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完善,旅游脱贫致富功能凸显。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住得下,是贵州旅游近年来的发展热点。
根据墙体广告测算,201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预计可达1850亿元,是2008年653亿元的1.83倍,年均增长29.7%;旅游业增加值可达536亿元,是2008年的1.88倍,年均增长30.27%;旅游接待总人数可达2.18亿人次,是2008年8190万人次的1.66倍,年均增长27.7%。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从2008年的第17位和第21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15位和第19位。
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旅游进入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着眼十年、规划五年、突破三年”的要求,我省坚持交通优先,着力改善旅游外部进入条件,大力推进省内主体交通网与主要旅游城市、景区的连接线公路建设,加快内河航运、水库、湖泊等水上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旅游立体交通网络。
调查显示,2011年贵州省旅游综合满意度达到82.2%,贵阳在全国50个重点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综合排名第18位,93.4%的游客有重游贵州的意向,96.4%的游客表示会或可能会向朋友推荐贵州。今年上半年贵阳在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综合排名升至16位。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将为贵州旅游业提速转型、聚集人气、打响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通达各景区交通基础和各地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进入贵州的航空公司、航线、航班的增加,让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组合更具灵活性,也使旅游产品更加成熟,游客的选择面更宽。
贵州不缺乏好的资源、好的产品。我们的产品由相对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已经成为贵州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我们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不懈努力。
近年来,从产品类型上,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康体运动、会展商务、科考探险、生态观光、自助自驾8大类产品。打造了贵阳避暑之都、黎从榕民族文化旅游、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镇远古城、遵义茶旅一体化、赏花游等旅游新品牌。小旅游”拉动“大投资”,在布局旅游发展这盘棋时,我省考量充分。2011年,全省旅游项目带动投资1124亿元,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商品加工和餐饮、运输、信息等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2011年,贵州旅游业增加值达41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的7.1%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达15.5%;旅游直接就业和带动就业人数达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受益群众在300万人以上。
贵州已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作了有效探索,乡村旅游在贵州旅游产品体系中逐渐成为主流,已初步形成贵定音寨等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余庆“四在农家”等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遵义桐梓等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
安顺屯堡、丹寨石桥、黎平肇兴侗寨等一批极具民族原生态风情的村寨,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外游客来贵州必到的景点和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我省以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纪念品和特色食品、药品为重点,以全省“两赛一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为平台,主动把旅游业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构建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全新局面。仅仅是以“两赛一会”一项,去年,贵州旅游购物收入就占旅游总收入的17.2%,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