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是一个水电非常丰富的城市,据宜昌墙体广告介绍,近年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入57660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投入470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78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建设资金50509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引导社会投入1671万元。改造灌面3.9万亩,改建灌排渠道314.63公里,配套建筑物2162处,受益人口17252人,新增粮食17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45元,真正取得实效,发挥了项目最大效益,为建设水利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小农水建设组织保障机制。为确保能够“引得进、建得好、有实效”,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在项目引进之初就着手项目的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了“枝江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枝江市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等,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精心抓,财政、水利等部门全力抓的三级联动机制,并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目标任务纳入项目区乡镇绩效考核范畴,由市、镇、村层层考核把关。
二、加强绩效管理,完善重点县立项和奖惩机制。为提高各项目区乡镇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的责任意识,市财政局完善竞争立项和绩效奖惩机制,本级安排资金对绩效考评突出单位给予奖励。一是本级安排奖金在项目区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各标段绩效管理。绩效考评坚持公平公正、坚持与资金分配挂钩,坚持把考评结果运用到奖金分配上。二是调动乡镇积极性,对三年绩效考评结果最好的乡镇给予奖励。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进度快、配套资金及时到位的项目区给予奖励,鼓励各项目区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三、建管并重,建立小农水建设长效投入管护机制。为确保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发挥长久效益,市财政局加大财政倾斜力度,优秀保障管护资金的投入。一是市直水利管护单位的管理经费已全部纳入市财政预算,实行差额补贴。近年来,市财政每年安排市直水管单位渠道管理专项资金100万元(平均每公里1500元)。二是完善镇、村级水利管护机制。镇管渠道的管理资金不足部分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村级管理渠道所需管理资金,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予以解决。
四、严格监督,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据宜昌墙体广告介绍,一是实行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设立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实行报账制。财政局凭工程合同及财务凭证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工程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工程建成后,由市财政局、水利局共同组织验收和工程审计。二是严格执行项目工程公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对凡不执行上述规章制度的,或未按规划设计施工且工程质量不合要求的一律实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验收、不报账、不拨款。同时,严格按照省厅要求将项目建设任务等关键信息于项目区公示,鼓励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项目监督。
五、整合资金,健全小农水建设集中投入机制。据宜昌墙体广告介绍,重点县建设能否实现三年整体推进目标,投入是关键。按照省厅“以各级财政小农水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全方位推动小农水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开辟“政府主导、部门合力、多方共建”的大水利建设路径,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是风帆,农民用篙着力撑,社会举桨一齐划,小型水利阔步行”的良好局面。三年共整合资金50509万元,其中:整合各类中央建设资金17295万元,省级建设资金28539万元,县级建设资金467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06万元,引导社会投入11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