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墙体广告 他们,怀揣着满腔热情,逐梦万古奔腾的长江;他们,挥洒着辛勤汗水,守望穿行如梭的航船;他们,奉献着拳拳爱心,服务沿江的万千百姓。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铸就了平安、畅通的峡江。他们,就是常年驻守在长江三峡巫山段巫峡深处的基层海事执法大队——重庆海事局巫山海事处巫峡执法大队。
巫峡执法大队扼守长江三峡腹心巫山县,是专门从事水上安全监督、防治船舶污染水域和水上人命救助的基层一线集体。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15名执法人员中就有14名青年,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始终以“让航行更安全、让长江更清洁、让航运更便捷”为已任,以打造“五个一流”青年文明号为目标,积极投身服务沿江百姓、铸就平安峡江的光荣事业。2012年、2013年、2014年,辖区连续三年创造“零死亡、零等级事故”的“双零”业绩,被市民亲切地誉为“巫峡深处的安全守护神”。2011年,巫峡执法大队被授予重庆市“青年文明号”称号;2014年,被授予“重庆市示范青年文明号集体”殊荣;2015年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小海燕”培训
“1+5”学生平安渡:12年义务护送学生70余万人次
2002年,三峡库区开始蓄水,位于江南的大溪中学被撤销,近千名学生将全部转学到位于江北的曲尺乡东莞中学学习,学生们由此须乘坐渡船上学、回家。为解决这一难题,巫峡执法大队决定成立“海燕”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学生渡”义务维护工作,他们摸索出的“以政府牵头,交通、教委、学校、海事管理机构及轮船公司”共同配合的“1+5”学生平安渡监管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学生乘船安全。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大队与船公司协调,对学生降低票价,并实施月票制度。坚持开展“海燕牵手平安渡”活动,大队青年定期深入偏远中小学,为学生们讲授水上安全知识,并在学生中培养“小海燕”水上安全督导员,增强学生的渡运安全意识,一系列举措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
“学生渡”义务维护工作一坚持就是12年,12年来,每逢假期或返校时节,执法大队的青年们便会出现在渡口。而这12年的坚持,有力确保了70余万人次山里学生娃平安上学回家。
2014年除夕夜查
小快艇“118”机制:确保辖区64万百姓水上平安出行
我县地处山区,部分沿江乡镇主要依赖水上交通出行,便捷快速的小快艇由此应运而生。然而,小快艇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船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安全性方面存在较大隐患。
为此,巫峡执法大队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摸索出小快艇“118”监管机制(一个小快艇资料数据库,一套“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乡镇、港航积极参与,海事机构依法监管,各方密切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以及8项具体监管措施);组织实施“水上生命工程”,免费为小快艇、渔船、自用船等发放救生衣2170件,免费为客渡船赠送救生凳200 个,有效解决了群众不愿穿救生衣的问题;同时,开办船员流动学校,提高船员操纵技能和法律意识,平均每年受众达800余人次。他们不懈的努力消除了“小快艇”安全隐患,确保了辖区64万百姓平安、便捷的出行。
突违整治
“1530”快速反应机制:救助成功率高达99%
为规范通航秩序,巫峡执法大队青年充分发挥GPS、AIS、CCTV、电子巡航等系统功能,紧密结合现场监管,实现对辖区水上交通的全天候监控,使安全监管“零死角”,监管服务全覆盖。为提高应急救助效率,大队建立了“1530”快速反应机制(即港区内15分钟到达搜救区域,其余水域30分钟内到达搜救区域),及时救助落水人员、生病乘客等。
2012年10月21日,望霞危岩体变形加剧,严重威胁长江干线航运安全。面对险情,大队紧急启动地灾应急处置预案,仅用时15分钟就完成了对危险水域的船只禁航,第一时间确保了船舶以及人员的安全。随后,在长达35天的限制性通航中,大队青年执法队员们自发组成了突击队,日夜坚守在望霞水域一线,吃住在海巡艇上,维护、引导船舶安全通过危险水域。仅2013-2014年,巫峡执法队成功实施人命救助22次,救助了41人,救助成功率高达99%。一次又一次的抢险救助,一次又一次的化险为夷,险境中的巫峡执法大队青年们拼搏奉献,是青春、是激情让他们在险流里坚定前行,是责任鼓舞他们为巫峡撑起一方平安的水域。
“有险必救、有难必帮、依法行政、热情服务”是巫峡执法大队对社会的庄严承诺,为全面履行这份承诺,巫峡执法大队的青年们将无悔的青春深深烙印在三峡的峭壁上、付诸于不息的水流间,高擎着“青年文明号”的旗帜,用满腔热情护佑峡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