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萌的广场、园林式城区、碧水蓝天、玉栏石桥等等美不胜收。毕节人用大手笔在保障房这张白纸上,将“旧毕节”描绘出一幅山水、避暑、宜居的“美丽毕节”新画卷。
毕节城地处川、滇、黔、渝4省市结合部,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滞后等原因,造成城区街道窄、脏乱差、城市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等,城镇建设严重滞后。
面对窘境,毕节历届地委、行署努力寻求破解方法。2006年以来,从时任毕节地委书记刘晓凯、秦如培,到现任市委书记张吉勇,紧紧抓住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历史机遇,盛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出谋献策。
据墙体广告了解,2008年,毕节保障房惠民工程迈入大开发、大建设时期,东、南部及德溪、碧海4个新区的建成,提质扩容,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达到30平方公里。新修了6车道的学院路、花都大道、草海大道等,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东西南北出口路路通。
同时提出,以“一河二园六路”工程的实施为重点,以“六高”即: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作、高强度推进、高效能管理”为指导,全力推进城市建设。通过实施倒天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形成水域面积达300亩的人工湖泊碧阳湖,增加毕节城的碧水蓝天;通过改造毕节人民公园、阳山公园,增加毕节城的绿地,让毕节人有休闲的去处;通过“六路”的实施,对旧城进行改造,把正在开发建设的东部、南部和德溪新区有机连为一体,为城市提质扩容奠定基础。
保障房建设规划以城区城镇化建设规划为蓝本统筹兼顾,把保障房建设规划在适宜居住、生产、生活便利的新城区并逐步向工业、产业园区和集镇区域发展。初规、详规和整体规划的编制均委托有资质的规划建设编制单位进行编制,由市城规委成员单位以会议形式进行审查、修改、完善。
加速城镇化必然减少农村人口,失地农民必然要转业向城镇集聚,且多数不可能购买商品房。为保障转移到城镇的农民住有所居,建设保障房就成为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城镇化率越高,保障房建设的任务就越来越繁重。
对保障房建设开发,毕节市要求以高标准规划建设,小区规划时已对物业管理、便民诊所、便民超市、治安岗亭、幼儿园、文体设施等进行规划,让中低收入困难群众有尊严地入住。 为了保障房建设,毕节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亿元以上,各县区都拿出最好的地段,严格按国家规定将土地出让总收入的3%,公积金的净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中央、省的保障房建设资金14.4亿元,确保全部用在建设上。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时,限定房开商在上商品房开发中配套建设保障房、采取BT模式、银行贷款、鼓励房地产企业捐建等方式,争取多建快建保障房。
如今,一大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商品房小区脱颖而出:七星关区的倾城、兰苑、博泰、瑞丰,威宁县的草海养生基地、高原明珠、奥体花园,黔西县的黔龙新城等;还有保障房小区如七星关区的大树林、威宁自治县的阳光、纳雍县的余家田坝、黔西县的万卷书、金凤、金沙县的先锋等,为各地困难人群营造了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毕节市坚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两轮驱动,均衡发展。保障房连着中低收入家庭,通过建设保障房,承担着帮助困难群众以低成本改善住房条件,实现住有所居,各县区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和谐结合起来,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使中低收入困难群体都能入住“保障房”,做到应保尽保。
商品房开发连着渴望改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追求高品位生活的人群的需要。在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地,引导房地产企业推进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加大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二者不可偏废,均衡推进,两个轮子一齐驱动,实现了房产开发健康平稳的发展。
为确保保障房性住房分配,体现惠民生、促公平,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受益,保障房分配实行“三公开”即:保障对象公开、保障房源公开、分配过程公开。
未来的毕节城,有4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将成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川滇黔渝区域性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的蓝图指日可期,全国各地的一批开发商相继涌入。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