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
服务热线:189-8617-2817
时间:2013-01-18 11:35:34
墙体广告公司坚持全面部局,本土化经营,本土化实施的发展战略。有近
二十支本地人员组成的施工队伍。监理及业务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运作本地业务。帮客户省去中间环节,马上行动,品牌快速传播,提供适宜的价格,有保障的服务,在行业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客服电话:
400-6060-805
<%} %>
近年来,赤水将生态作为立市之本,着力实施 “四化一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生态经济强市)战略,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互融发展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增长之路。
走进赤水,满目皆绿,高达7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32000多个,使这里成为“洗肺天堂”
这里天蓝、地绿、山青、水净、城美、人和,谱就了一曲生态文明的和谐乐章。如果说“四渡赤水”演绎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传奇,而今天的赤水,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演绎得如此精彩,成为贵州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板”。
从2001年起,赤水市开始以每年7万亩以上的速度大造竹林,在10年时间里,赤水将竹林面积从60万亩扩大到13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6.17%,治理水土流失30.1平方公里,每年赤水河向长江的排沙量减少了80%,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获得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竹子之乡”,农民人均竹林面积6亩多,居全国第一。
赤水乌骨鸡、金钗石斛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乌骨鸡养殖大户500羽以上的就达300多家,年出栏已达到500万羽以上,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赤水农民在丹霞石上栽种石斛,不占用耕地,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年产值达到2亿多元。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农民的腰包“鼓”了,对生产生活有了更高要求。赤水市结合实际,强力推进“四在农家”创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极大提升。
据赤水墙体广告了解,赤水市坚持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构建以“竹循环经济产业、酿造、化工能源、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加工”为骨架的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一个个建成投产的生态工业企业,就是赤水淘汰落后产能的鲜活案例,就是赤水发展循环经济的真实写照,就是赤水坚定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经济增长之路的生动实践。
生态旅游:率先建成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
走进赤水,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32000个,到“赤水洗肺”成为旅游时尚。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在赤水考察时,盛赞赤水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赤水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赤水有着独特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资源,其特色概括为“竹子之乡”、“千瀑之市”、“丹霞之冠”、“桫椤王国”、“长征遗址”。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走旅游路、吃旅游饭、打旅游牌、发旅游财,是赤水实现跨越发展的“不二”选择。
赤水市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了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建立了旅游产业发展管理体系。通过20多年的发展,赤水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贵州旅游的一面“旗帜”。
2002年,赤水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建设首个国家级生态市目标,编制实施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着力提升了集镇、城区等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质量,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休闲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
赤水先后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市、双拥模范城评审,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通过中期评审,建成全国村镇文明建设先进县市,9个乡镇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乡镇建成省级生态乡镇,赤水河成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赤水风景名胜区、元厚镇米粮村等一批单位获全国文明单位、村镇殊荣。赤水市正在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