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是源远流长的,但是古村的由来却是不同的。有的是达官贵人为了壮大声势,改善居住环境而进行的改造,有的却是商人因投资发展而进行的修建。但是,在古村之中,还有一些事富有人文气息的,那便是天下的一些志士所为。
怀化鲜少有村落拥有这样傲人的开村史:骑田岭山坳坳里的山野小村新建便有艮所书院这样的高级配置,初试啼声,就引得侧目书院山长、创村人何天禄的首批学生双双中进士,何天禄也因此加冠带、授进士出身。一时间,艮所书院天下共闻。
六十多幢民居从明至清先后落成,艮所书院是最早的一批。它就在民居群的右侧。清一色的灰墙黑瓦、木门窗,隐匿在民居群中的书院很不显眼,但它在明朝却极具名声,据怀化墙体广告了解,在哲学家王阳明的王门学案、湛若水的湛门学案等明朝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没有大书院的深院豪庭、雕梁画栋,艮所书院却格外清幽宜人。二进四列八间的格局寓示着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理学思想,右依磨井文泉,左倚奇石笔桩,庭植莲藕,环以带水。每逢雨天,雨水随屋檐下牙齿般整齐的精致滴水瓦滴落,发出好听的滴答声。枕石听水、临风濑玉、滴雨思幽、慕莲怀洁,书院四景常常使何天禄和学生们文思飞扬。不用追问他为何放弃大好仕途隐居山野,还有怎样的日子比这更充实快乐?
从怀化墙体获悉,可危机很快到来。先是何天禄苦心栽培的书院继承人、文武双全的少子何佃在组织民兵抗击土寇的过程中因过度劳累离世,书院一时陷入沉寂,党徒甚众,岭南北皆附之盛况不再。尔后战事纷起,清廷大兴文字狱,尚武时偶为文成为许多艮所学子的选择,书院主张的静学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书院本身也毁于文革。
在当今由于现代化发展,大面积的旧建筑被拆毁,很多自然山林也被看肯,保留下来的古村也寥寥无几。但还是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愿意把古村的文化延续下去,世世代代传承。